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教学实践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间:2023-08-23 14:08:37

随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重视从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活动,着重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资料图片)

为了深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组走进河南郑州高新区,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我有幸参与展示《圆的认识》一课。

以下是对本次同课异构课例展示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建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分析。从单元整体视角来分析,“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本单元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圆,认识圆的特征,推导圆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各版本教材,发现创设的情境、习题、数学阅读中涉及圆周率、割圆术、古建筑、铜钱等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学‘圆’素”大情境下,引领学生了解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这些“圆”素为载体,建立知识间的迁移与联系,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圆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种子课,是在学习了直线图形以及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深挖教材,我发现在认识圆的特征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有很多,所以这节课设计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圆,一中同长也”两条主线来认识圆。基于本节课在单元的重要性,确立了认识圆、圆规画圆、描述圆的特征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实现单元目标的重要保证。

思维碰撞:《圆的认识》课堂实录案例对比。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明雨老师同课异构后,对比两节课的课堂实录,我对本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

两节课都关注到单元整体、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核心知识体系和结构化知识体系建构,都以单元教学为载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都关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课堂导入环节,我以图形分类来激趣生疑。分类是研究图形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必备的数学学习素养。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知道圆是曲线图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圆”素,通过古文中“全也”来感受圆的独特之处。明雨老师从生活中的圆切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结合学生对圆的感受,以学生问题的提出为视角研究圆的特征。

合作探究环节,我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出本节第一条主线任务——“以规成圆”,通过圆规画圆操作活动分析错例,总结出画圆的关键在定点和定长。从“定点的‘点’和定长的‘长’在圆中指什么”这个问题引出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学习。创设体育老师借圆规画特大圆的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打破方法的局限,挖掘圆规画圆的本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明雨老师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研究切入点,在折一折的活动中指出圆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认识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折痕就是直径,折痕的一半就是半径。小组合作时,我以“圆,一中同长也”开展第二条主线任务,用量、折、比等多种方法验证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结合操作深刻理解“圆,一中同长也”的含义。明雨老师则让学生在折、画、量的操作活动中对比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通过折痕与圆各部分的关系得出结论,最后借助学具画出车轮行动轨迹,深入理解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

巩固提升环节,我设计了两个评价任务,让学生结合圆的特征,了解圆的用途,感受圆的文化,最后通过视频欣赏,发现圆之美。明雨老师则通过古今对比,引导学生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墨子“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融合传统文化再次加深对圆的认识。

总结提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一是关注问题导向的教学。明雨老师的这节课在问题导向方面更突出,“以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为主问题,引发一系列关于圆特征的探索。数学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链,所以要立足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开展问题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以核心问题引领单元学习,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起单元线索,科学有序推进单元整体教学。

二是关注核心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产生的原因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本节课,我在以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通过针尖的点和两脚距离来呈现圆心、半径以及直径的概念,明雨老师则在折一折的操作中用折痕建立这些概念的联系,呈现方式不同,但都关注了概念的生成过程。单元整体教学中要强化核心概念,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学习活动为抓手,重视概念生成的探究,使学生明晰建立这一概念的理由,深入理解概念本质。

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课堂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学课堂的价值定位,通过文化融合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同课异构活动,我对单元整体视角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有几点思考:整合单元相关资料,拓展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联系数学与生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从美学角度发掘图形的数学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高新区外国语小学)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